随着夏季“入伏”,各地迎来高温酷暑,为切实做好高温防御工作,各地积极应对,要求确保一线作业人员安全,有效预防高温中暑和各类事故的发生。
错时施工避高温
镜头“现在早上5点多开始干活,上午早早就休息了,下午4点以后才开工,这个时间段气温不高,也凉快,干得也痛快。”在北京市顺义区第三代等先进半导体产业标准化厂房项目(二期)建设工地,工人王繁说。
为保障户外建设者身体健康安全,各地主管部门纷纷发出通知,要求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重庆市要求各在建房屋市政工程参建单位减轻劳动强度,严禁擅自延长高温作业时间和违规加班加点。除抢险排危作业外,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严禁11:00至16:00期间室外作业。
广东省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要求各在建项目避免中午酷暑时段,特别是烈日暴晒下长时间户外施工作业,妥善安排施工人员休息,减轻户外劳动强度。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从业人员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从业人员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施工人员加班。
科技赋能送清凉
镜头“比往年夏天好很多,有凉风吹来,在新风出口处更凉爽,空气流动起来,舒适感就提高许多。”江苏省无锡市地铁4号线二期01标的工人贺泽说。
高温季来临时,隧道施工场所湿热难耐。受限空间高温环境条件下作业,除遵照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要求外,要同时采取通风和降温措施,改善工作条件,控制作业时间,保持进出通道的畅通。
在无锡地铁4号线二期01标,以往只靠鼓风机往隧道送风,噪音大且风热,今年项目部尽力优化施工环境,为工人送清凉,“上任”了新风系统,通过压缩循环水进行冷却,二次能量交换为盾构区间作业环境降温,能将隧道温度降低12℃~15℃,并且能耗低、噪音小,保障作业人员身体健康。
在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的珠三角枢纽机场工程的配套项目1号隧道项目施工现场,为了提高施工效率,确保高温天气下的施工安全,项目部通过在衬砌台车上设置空调制冷机,向内外模台车内通风降温。制冷机的架设让作业空间内温度明显下降,施工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效解决衬砌浇筑时通风降温这一难题。在衬砌台车上面,一台巨大的空调制冷机通过管道,自下而上向施工人员喷出冷气,降低他们周围的作业温度。
防暑物资有保障
镜头在西湖大学新制造业项目工地上,建筑工人们刚结束上午的工作,返回休息区域。来自河南的泥工吴林接了一杯凉茶,坐在椅子上,吃着项目部准备的西瓜。“大热天喝上一杯凉茶,吃块西瓜,真是身心都舒服了。”
保障作业人员健康是确保夏季施工安全的第一要义。浙江省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要求,施工现场要提供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茶水、盐水等饮品,备足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人丹、清凉油等防护急救药品,密切关注作业人员身体状况,出现困倦、疲劳、中暑等身体不适症状后,要第一时间停止作业并及时降温消暑。
江苏省盐城市及时启动建筑工地防高温应急响应分级措施,要求施工现场应向作业人员免费供应符合卫生标准的含盐清凉饮料等。露天作业的地方要保证全天充足供应茶水,有效防暑降温,避免发生中暑事件。施工现场应配备常用的防暑药品,并配备有相应的兼职中暑急救员,一旦中暑人员病情严重应立刻送医院治疗。
安全教育不能少
镜头在肇庆市古塘水厂项目施工现场,一场“防高温中暑应急演练”正在进行中。一线工人模拟中暑人员,其他工人将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配合湿毛巾冷敷、掐人中、涂抹风油精等应急措施,终于使中暑人员恢复正常。整个过程有条不紊、高效迅速。
防高温中暑应急演练、高温施工知识培训等主要关注于预防和应对高温天气下的安全和健康风险。
安徽省合肥市要求各在建项目要通过板报、班前活动、交底会等,对作业人员进行防暑降温急救等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施工作业人员了解防范高温中暑的基本常识,通过学习掌握有关事故预防和救援知识,增强高温天气预防中暑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急救能力,并在施工组织中认真贯彻执行。
湖南省要求组织对作业人员进行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职业健康知识的培训,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制定高温中暑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并组织救援演练,做好中暑人员急救工作。
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市建设工程服务中心要求施工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建筑工人安全教育培训的同时,要求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根据夏季高温时期施工特点,建立健全高温作业应急预案,并针对应急预案及时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